80%地方炼厂将被淘汰
一般而言,有目的则必有工具,有工具则必有目的,二者是不能单独存在的。
现在是我们重新开发这一极其丰富的传统资源的时候了。第三层含义是,生的哲学就是生态哲学,即在生命的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。
这样,就形成现代文化与前现代文化的二元对立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工具理性。这种差异是有自然根源的。现代工业社会使生态问题空前地突显出来,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进行,以出乎人类想象的速度和程度继续恶化,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,这才引起人类的重视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人与自然 。
客观地说,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。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是建设性的,而不是破坏性的。就七情的主要倾向而言,亦有某种道德意义,这一点与康德的纯粹愉快的情绪情感也有区别。
从一定意义上讲,儒家哲学是诗学的或艺术的哲学,不可将其诗单纯地归之于文学艺术或美学范畴,将其文单纯地归之于道或哲学范畴。[25]《陶山杂咏记》,《陶山全书》第一册,第96页。对此李退溪没有给出进一步解释,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,他所说的山林之乐,既不离伦理而又有超越伦理的一面,这就是纯粹的美学境界。因此,全部理学问题,均可归结为心灵问题、境界问题。
但是人类有共同的问题,如同人类有认识世界的本性,古代和现代,其认识内容和方法虽有很大不同,但这本性是不能改变的。道德情感的体验必有思虑知觉的参与,而思虑知觉的运用绝不能离开道德情感。
这样说来,诚仍然是善,是一个价值目标,但这个目标是真实的,不是虚妄的,有存在上的根据,这就是真。这与西方所谓本体论哲学、认识论哲学有很大区别,与康德的道德形上学亦有区别。理作为终极标准,并不是存在于彼岸的绝对实体,只能接近而不能达到,它就是心之所以为心者,是心的本然状态,一旦实现,就是浑然一理的境界。但这又不是截然分开、互无关联的。
李退溪对仁、智二德作了区分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的线索。诚之所以被称为真理境界,就在于它是真实存在的,而不是虚妄的,这是真理的本来涵义。[23]《陶山杂咏记》,《陶山全书》第一册,第95页。关于这一点,李退溪有明确的说明。
按照李退溪所说,天人本是一理,本是一体(吾与天地其理本一[5]),所谓天道、天命、天理,无非就是我的本体存在或心之本体。因此,他对孔子吾与点也之叹,倍感亲切。
这里有一种深刻的宗教精神,即宗教境界,这就是对无限与永恒的追求。因此,当有人提出古人之乐,得之心而不假于外物[24]时,他明确表示不然,提出孔孟之于山水未尝不亟称而深喻之[25]。
传统哲学所缺乏的,是对科学真理、事实真理的追求,也就是缺乏科学理性与客观理性精神。退溪的致外以养其中,也是这个意思。虽然二者是统一的有机体,却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说明。……敬畏不离乎日用,而中和位育之功可致。知中有情,情中亦有知,二者是合一的。[13] 杜维明:《创造的转化》,《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》,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,第162页。
但新儒家也讲诚的境界,诚在心灵中居于何种地位,与仁是什么关系,新儒家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。正因为如此,他在论学中不断强调涵养体验之功[10]。
中国与东方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之处,即在于东方哲学不仅重视心灵问题,而且同时重视知和情的问题。有此境界者,借梅以咏怀,从中体悟出孤洁的性情,以抒发情思,表现作者的审美境界,也是一种自得之乐。
[26] 但是,吾与点也虽然寄情于山水,却又有更深的喻义。人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?是实现心灵的超越,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,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体(既不是单纯的认识主体,更不是主体的解体)。
热爱大自然,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,这是天人合一境界说所包含的重要内容,在现代化的过程中,理应提倡这种精神。他的心之体用、动静、未发已发等说,都是论证这一点的。[3]《李退溪全集》,第164页。[12]《李退溪全集》,第185页。
[5]《西铭讲义》,《李退溪全集》,第396页。濂溪(周敦颐)善说莲,而退溪善咏梅。
但此所谓真理,不同于西方哲学所说的事实真理,也不同于存在主义所说的真理,就其真实意义而言,它是道德真理或价值真理。这里所说的乐,不是感性快乐,而是出于感性而又超越感性的精神快乐,是理性化的审美体验。
但是,它对于环境伦理问题的解决,具有某种价值和指导意义。认为万物充满生意,与自家生命息息相关,而不是被掠夺的对象,这样就能够各遂其生、各顺其性,这也是参赞化育的组成部分。
这不是通常所谓的认识问题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,与万物一体的仁的境界是统一的。而理学所要探讨的,就是身心性命之学,或安身立命之学。心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,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,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的。
这确是当代的一个重要课题。有的认为是天道、天命(如钱穆),有的认为是性(如徐复观),但我认为,主要是说心。
投身于山林,身临其境,才能体验到自然之乐。这里,他对山水即自然界的审美对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,重视景与意会、情景交融,说明他对天人合一之乐有一种超乎伦理之上的思考。
就心灵的存在与功能而言,除了情的层面,还有知的层面,情与知都是实现本体境界的重要功能。[8] 深体此意就是从自家身心深切体验仁的意思,同时还有身体力行之意。